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期刊简介

               《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是广州军区联勤部卫生部主管、广州军区武汉总医院主办的、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神经外科专业性学术期刊。创刊于1996年6月,其国际标准刊号为ISSN1009-153X,国内统一刊号为CN42-1603/R。原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委委员会吴阶平副委员长曾为该刊题写刊名。该刊现为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同时也被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及中文生物医学期刊文献数据库等多家数据库收录;曾荣获全军第三届优秀医学期刊二等奖,首届《AJ-CD规范》执行优秀期刊奖等;该刊编辑部曾被湖北省科学技术期刊编辑学会评为学会先进集体。该刊及时反映国内外神经外科的新进展,介绍我国神经外科的新技术、新经验、新成就,促进相互交流、相互学习、共同提高,并严格遵循“重在创新、重在临床应用”及“求实、公正、严谨的办刊方针,使之真正成为我国神经外科的学术园地,推动我国神经外科的发展。该刊是大16开本,现为月刊,每期64页码,每月25日出版发行。该刊设有论著、实验研究、经验介绍、新技术、学术讲座、综述、短篇报告等栏目,以神经外科医师为主要读者对象,同时从事神经内科临床工作者以及从事神经科学基础研究人员也是重要读者。                

编制不是越少越好 关键要用在“刀刃上”

时间:2023-04-13 15:48:29

最近,随着最新一轮机构改革方案在全国两会期间正式亮相,与机关编制相关的消息很受各界关注。其中,“精减5%中央国家机关人员编制”这一具体数字,一经披露便引发大量讨论。作为一名曾在中央某部委工作十多年,不久之前刚刚告别体制、进入企业工作的人,看到这则新闻,我不由得百感交集。这是因为,在为期不短的公务员生涯中,我对所在部委的人力资源分配情况既有切身体会,也有一些思考与观察。

说到精减编制,一直存在彼此矛盾的现象:一方面,在许多民众的印象中,中央国家机关的岗位是令人羡慕的“金饭碗”,现有编制已经给国家财政造成了不小的负担;但另一方面,如果问起在中央国家机关工作的公务员,尤其是年轻公务员的工作强度,恐怕没有几个人不喊忙。就个人经历而言,从进入部委到离开部委,加班一直是我和同事的家常便饭。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反对精减编制,恰恰相反,很多时候,忙碌的原因并非人手不足,而是不尽合理的工作安排,导致各个部门工作效率降低。

倘若不对工作效率加以优化、确保每个编制对应的资源都能用在最需要的地方,不要说精减编制,就算再增加5%的编制,人也不够用。事实上,仔细观察一下就会发现,许多处室都存在“有人没事干,有事没人干”的尴尬局面。

同在一个处室、同样占着一个编制,不同处员承担的工作量可能极不均衡,其工作态度也可能天差地别。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是某些暂未担任领导岗位的处员级别太高,以至于本处领导“使唤不动”;也可能是某些干部升迁到一定级别后失去奋斗动力,产生“躺平”的不良心态。这种局面,既导致了人员编制的空转与浪费,也对那些有心干事创业的干部不公平,挫伤了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如今,中央提出要精减编制,需要被精减的当然不是那些积极履职的“高效编制”,而应是那些人浮于事的“无效编制”。

理想情况下,“有人没事干,有事没人干”的现象,理应受到“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机制约束,但在实践中,中央部委的干部从科员晋升到正处级非领导职务,往往只需按部就班,只要不犯大的错误,被淘汰的可能性很小。诚然,公务员的管理方式不能简单和企事业单位对标,但想要更好地精兵简政,无疑应当设法优化考核标准,真正实现“能者上、优者奖、庸者下、劣者汰”。

在我的工作经验中,除了干部工作贡献不均,降低处室工作效率的,还有另一个重要因素——不必要或低效率的任务太多。长期以来,各级有关部门都反复强调要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破除“文山会海”“过度留痕”,但在实际工作中,依然有开不完的会,报不完的文件。很多时候,领导也会布置极具实际意义的调研工作,这类工作如果能够做好,是有利于提高整体工作效率的。但是,面对一些相对敏感尖锐的问题,下级干部在提交调研结果时,常常会在有意无意间迎合领导、报喜不报忧,领导得不到准确信息,不能及时采取优化措施,导致问题被留了下来,之后又不得不再次调研。这种低效率的循环,也是对人力资源的一种虚耗。

再说说政府雇员的作用。此前,在社会与学界讨论政府机关精减编制时,不乏声音指出:用好政府雇员,可以有效填补减编后的人力缺口,以更低成本完成同等工作。在离职前几年,我所在的处一直有多名雇员,从人数上看很是宽裕。但是,受到雇员招录方式影响,一些雇员和领导“沾亲带故”,很少有人敢给他们布置“急难险重”的任务。另外,由于多数雇员未经涉密培训,一些跑腿、复印之类的工作,虽然技术含量不高,但因为带有密级,他们也无法承担。如果政府雇员制度能够进一步完善,多分担一些辅助工作,使国家公务员能专注于更加重要的事务,也有利于精减机关部委编制。

说到底,编制既不是越少越好,也不是越多越好,而是应该合理规划,“好钢用在刀刃上”。通过优化制度,把机关部委的工作效率提上来,自然能“节省”出更多编制资源,我想这也正是国家强调精减编制的初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