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期刊简介

               《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是广州军区联勤部卫生部主管、广州军区武汉总医院主办的、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神经外科专业性学术期刊。创刊于1996年6月,其国际标准刊号为ISSN1009-153X,国内统一刊号为CN42-1603/R。原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委委员会吴阶平副委员长曾为该刊题写刊名。该刊现为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同时也被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及中文生物医学期刊文献数据库等多家数据库收录;曾荣获全军第三届优秀医学期刊二等奖,首届《AJ-CD规范》执行优秀期刊奖等;该刊编辑部曾被湖北省科学技术期刊编辑学会评为学会先进集体。该刊及时反映国内外神经外科的新进展,介绍我国神经外科的新技术、新经验、新成就,促进相互交流、相互学习、共同提高,并严格遵循“重在创新、重在临床应用”及“求实、公正、严谨的办刊方针,使之真正成为我国神经外科的学术园地,推动我国神经外科的发展。该刊是大16开本,现为月刊,每期64页码,每月25日出版发行。该刊设有论著、实验研究、经验介绍、新技术、学术讲座、综述、短篇报告等栏目,以神经外科医师为主要读者对象,同时从事神经内科临床工作者以及从事神经科学基础研究人员也是重要读者。                

中国肿瘤药企的全球征途:从ASCO舞台到国际市场的创新突围

时间:2025-05-23 16:50:28

中国药企的实验室里,正上演着比肿瘤细胞分裂更激烈的创新竞赛。当3000名中国医药人涌入美国临床肿瘤学会(ASCO)年会现场,这个被称为"肿瘤界奥斯卡"的舞台,聚光灯终于打在了汉字书写的研发数据上——这种场景在五年前还难以想象。

肿瘤药企的"三叉戟战略"

翻开中国抗肿瘤药企的作战地图,三条并行的战略路径清晰可见。第一梯队玩家恒瑞医药凭借"自主出海+专利授权"双轮驱动,去年刚把GLP-1类减肥药组合以60亿美元天价嫁到美国,顺带收下对方公司近20%的"彩礼股份"。这种"带着技术入股"的跨国婚姻,比单纯卖药更能卡住价值链咽喉。第二梯队的信达生物则选择"借船出海",其PD-1抗体药物靠着与礼来的深度捆绑,在海外临床管线里插满了小红旗。而百济神州直接玩起"换家战术",把全球运营总部安在麻省剑桥,临床试验覆盖45个国家,硬生生把自己炼成了"国际混血儿"。

ASCO墙上的中国面孔

走进芝加哥McCormick会展中心,ASCO年会的中国元素已不是点缀。某创新药企临床研究员指着海报讨论区说:"去年我们的展位还是边角料,今年直接包下主通道的LED墙,循环播放着三期临床的生存曲线动画。"这种变化背后是实打实的数据支撑:中国在ASCO的口头报告数量从2016年的7项飙升至2024年的62项,增长率跑赢了大多数跨国药企的股价曲线。

资本市场的"抗癌方程式"

药企军备竞赛的资金弹药,正在交易所和实验室之间架起高速通路。注册资本20亿以上的恒瑞与百济组成第一集团军,这个数字相当于建造3个空间站的预算。二级市场更上演着"市梦率"狂欢,某Biotech公司凭着早期临床数据就能斩获百亿估值,投资人戏称这是"用显微镜看试管里的金矿"。但真金白银的考验来得比想象中残酷,当某明星药企因ASCO数据不及预期股价腰斩时,行业才惊觉临床试验原来是个"数据赌场"。

冷链箱里的地缘博弈

当国产PD-1抑制剂开始批量装进跨境冷链箱,全球肿瘤药市场的温度计突然失灵。欧美药企发现,中国同行们正在改写游戏规则:同样的临床终点,研发成本可以压缩三分之一;同样的生产车间,建设周期能缩短一半。这种"中国速度"让原研药专利悬崖提前了五年到来,有位跨国药企CEO在内部会上苦笑:“我们刚教会他们游泳,现在人家已经开着快艇冲浪了。”

站在2025年的关口回望,中国肿瘤药企的出海舰队已经越过马六甲海峡。但当他们真正驶入大西洋主航道时,才会发现冰山群才刚刚显露——专利丛林里的暗礁、国际多中心临床试验的飓风、还有生物类似药的价格漩涡。这场远征最精彩的章节,或许要等到某个中国原创靶点药物,真正改写NCCN指南的那一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