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期刊简介

               《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是广州军区联勤部卫生部主管、广州军区武汉总医院主办的、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神经外科专业性学术期刊。创刊于1996年6月,其国际标准刊号为ISSN1009-153X,国内统一刊号为CN42-1603/R。原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委委员会吴阶平副委员长曾为该刊题写刊名。该刊现为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同时也被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及中文生物医学期刊文献数据库等多家数据库收录;曾荣获全军第三届优秀医学期刊二等奖,首届《AJ-CD规范》执行优秀期刊奖等;该刊编辑部曾被湖北省科学技术期刊编辑学会评为学会先进集体。该刊及时反映国内外神经外科的新进展,介绍我国神经外科的新技术、新经验、新成就,促进相互交流、相互学习、共同提高,并严格遵循“重在创新、重在临床应用”及“求实、公正、严谨的办刊方针,使之真正成为我国神经外科的学术园地,推动我国神经外科的发展。该刊是大16开本,现为月刊,每期64页码,每月25日出版发行。该刊设有论著、实验研究、经验介绍、新技术、学术讲座、综述、短篇报告等栏目,以神经外科医师为主要读者对象,同时从事神经内科临床工作者以及从事神经科学基础研究人员也是重要读者。                

儿童皮肤肿物识别与应对指南

时间:2025-06-25 17:55:51

当家长发现孩子皮肤上突然冒出黄豆大小的肿物,表面光滑且无痛感时,难免会感到担忧。这类小肿物可能涉及多种原因,从常见的蚊虫叮咬到需要警惕的皮肤病变,了解其背后的健康信号至关重要。

蚊虫叮咬:夏季最常见的“不速之客”

约60%的儿童皮肤肿物与蚊虫叮咬相关。昆虫唾液中的蛋白质会引发免疫反应,形成红色或肉色的隆起,常伴瘙痒或灼热感。这类肿物通常会在48小时内达到最大程度,随后逐渐消退。若孩子因抓挠导致局部破溃,可能继发细菌感染,表现为红肿范围扩大或渗液。冷敷(用毛巾包裹冰袋)可缓解瘙痒,但需避免直接冰敷损伤皮肤。含有1%氢化可的松的外用药膏能减轻炎症反应,而炉甘石洗剂则适合大面积涂抹。需特别警惕的是,蚊虫可能传播登革热等疾病,若孩子出现发热或肿物周围皮肤发紫,应立即就医。

过敏反应:免疫系统的“过度防御”

某些儿童接触花粉、尘螨或特定食物后,体内组胺大量释放,会导致血管性水肿——一种深部皮下组织的肿胀反应。这类肿物往往边界不清,按压有弹性感,可能伴随荨麻疹(风团样皮疹)或眼睑肿胀。急性过敏反应需口服第二代抗组胺药(如西替利嗪),剂量需按体重调整。值得注意的是,约5%的过敏反应可能进展为过敏性休克,若孩子出现呼吸急促或意识模糊,需立即使用肾上腺素自动注射笔并送医。

感染性病灶:皮肤屏障的“攻防战”

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引发的毛囊炎初期可能表现为无痛性小结节,但随着病情发展会形成脓头。这类感染灶周围通常有红晕,可能伴淋巴结肿大。家长需每日用碘伏消毒两次,并观察是否出现发热等全身症状。对于反复发作的皮肤感染,建议进行鼻腔拭子检查(30%儿童是金黄色葡萄球菌携带者)。值得注意的是,动物抓咬伤后出现的无痛性肿块可能是巴尔通体感染,需用阿奇霉素进行针对性治疗。

需要警惕的皮肤肿物类型

若肿物持续存在超过3周或出现以下特征,需考虑其他可能性:

脂肪瘤:由脂肪细胞构成的良性肿瘤,触感柔软可移动,生长缓慢

皮脂腺囊肿:因毛囊堵塞形成的囊状结构,中央可能有黑色开口,易继发感染

纤维瘤:质地坚硬的结缔组织增生,好发于四肢

神经纤维瘤:与遗传相关的神经鞘肿瘤,可能表现为多个皮下小结节

科学观察与就医时机

建议采用“3-7-21”原则进行监测:

3天内记录肿物大小(可用硬币比对拍照)

7天评估变化趋势,若无消退迹象预约门诊

21天为观察上限,超过此时限需活检排除恶性肿瘤

就医时准备好以下信息能提升诊疗效率:

1.肿物初现日期与形态演变过程

2.是否伴随瘙痒/疼痛/发热等症状

3.家族中有无皮肤肿瘤病史

4.近期是否接触过特殊环境或物质

家庭护理的三大禁忌

1.勿用针挑破肿物:可能导致深部感染或疤痕形成

2.避免热敷:可能加速炎症扩散或肿瘤生长

3.慎用民间偏方:如大蒜涂抹可能造成化学性灼伤

皮肤就像孩子的健康显示屏,微小变化都值得用心解读。掌握科学的观察方法,既能避免过度焦虑,又能及时捕捉危险信号,为孩子的健康筑起第一道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