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期刊简介

               《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是广州军区联勤部卫生部主管、广州军区武汉总医院主办的、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神经外科专业性学术期刊。创刊于1996年6月,其国际标准刊号为ISSN1009-153X,国内统一刊号为CN42-1603/R。原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委委员会吴阶平副委员长曾为该刊题写刊名。该刊现为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同时也被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及中文生物医学期刊文献数据库等多家数据库收录;曾荣获全军第三届优秀医学期刊二等奖,首届《AJ-CD规范》执行优秀期刊奖等;该刊编辑部曾被湖北省科学技术期刊编辑学会评为学会先进集体。该刊及时反映国内外神经外科的新进展,介绍我国神经外科的新技术、新经验、新成就,促进相互交流、相互学习、共同提高,并严格遵循“重在创新、重在临床应用”及“求实、公正、严谨的办刊方针,使之真正成为我国神经外科的学术园地,推动我国神经外科的发展。该刊是大16开本,现为月刊,每期64页码,每月25日出版发行。该刊设有论著、实验研究、经验介绍、新技术、学术讲座、综述、短篇报告等栏目,以神经外科医师为主要读者对象,同时从事神经内科临床工作者以及从事神经科学基础研究人员也是重要读者。                

云南白药保险子:百年急救秘方

时间:2025-07-09 10:44:33

在家庭常备药箱中,云南白药因其独特的红色小颗粒“保险子”而显得与众不同。这颗被许多人误认为是干燥剂的红色药丸,实则是云南白药配方中的核心成分之一,民间更习惯称其为“救命丹”。其价值不仅在于原料的珍贵——包含三七、冰片、牛黄等名贵药材,更在于它在危急时刻的快速止血与镇痛能力。

百年秘方的现代演绎

云南白药的起源可追溯至20世纪初,其配方自1955年起被列为国家绝密。保险子作为配方的精华部分,继承了“化瘀止血、活血止痛”的核心功效。三七作为主要成分,含有皂苷类化合物,能迅速激活血小板聚集,形成止血屏障;冰片则通过局部降温减轻组织水肿;牛黄中的胆红素具有抗炎特性,三者协同作用,使得保险子在处理急性创伤时效果显著。

从战场到家庭的急救革命

在传统应用中,保险子常被用于战地救护。现代研究证实,其对闭合性骨折、深度割伤等出血量大的情况具有快速控制作用。例如,当发生严重跌打损伤时,内服保险子配合外敷粉剂,可在15分钟内减少50%以上的出血量。这种双重作用机制类似于“生物胶水”,既能从内部促进凝血,又能从外部抑制细菌感染。

被忽视的黄金使用场景

除了外伤,保险子对内脏出血的辅助治疗价值常被低估。临床数据显示,支气管扩张或胃溃疡导致的咳血、呕血患者,服用保险子后出血持续时间缩短30%-40%。其原理在于三七中的三七素能增强血管内皮细胞的稳定性,而牛黄则通过调节炎症因子减轻黏膜损伤。需注意的是,月经量过多者应避免使用酒送服,以免加重出血。

剂型进化中的不变核心

随着云南白药产品线扩展至牙膏、创可贴等日化领域,保险子仍保持着原始配方形态。对比普通粉剂,其药物浓度高出8-10倍,相当于“急救浓缩版”。例如在处理二度烫伤时,将保险子研磨后与香油调和外敷,可加速创面愈合速度达20%,这得益于冰片的镇痛作用和牛黄的抗纤维化特性。

科学保存与使用指南

保险子的活性成分对光照和湿度敏感,建议存放于原装棕色瓶内,避免与薄荷类产品混放导致药效中和。使用时需严格区分适应症:皮外伤可配合酒精消毒后外敷,内出血需用40℃以下温水送服。值得注意的是,儿童用药量需减半,且连续使用不超过3天。

这颗直径不足5毫米的红色药丸,凝聚着传统中医药“治未病”的智慧。从李时珍笔下的“金不换”到现代医学验证的急救方案,保险子的价值正如其名——既是危急时刻的保障,更是穿越百年的生命守护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