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期刊简介

               《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是广州军区联勤部卫生部主管、广州军区武汉总医院主办的、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神经外科专业性学术期刊。创刊于1996年6月,其国际标准刊号为ISSN1009-153X,国内统一刊号为CN42-1603/R。原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委委员会吴阶平副委员长曾为该刊题写刊名。该刊现为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同时也被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及中文生物医学期刊文献数据库等多家数据库收录;曾荣获全军第三届优秀医学期刊二等奖,首届《AJ-CD规范》执行优秀期刊奖等;该刊编辑部曾被湖北省科学技术期刊编辑学会评为学会先进集体。该刊及时反映国内外神经外科的新进展,介绍我国神经外科的新技术、新经验、新成就,促进相互交流、相互学习、共同提高,并严格遵循“重在创新、重在临床应用”及“求实、公正、严谨的办刊方针,使之真正成为我国神经外科的学术园地,推动我国神经外科的发展。该刊是大16开本,现为月刊,每期64页码,每月25日出版发行。该刊设有论著、实验研究、经验介绍、新技术、学术讲座、综述、短篇报告等栏目,以神经外科医师为主要读者对象,同时从事神经内科临床工作者以及从事神经科学基础研究人员也是重要读者。                

2025上半年我国创新药审批加速

时间:2025-07-25 11:39:04

近年来,我国创新药审批呈现加速态势,2025年上半年这一趋势尤为显著。据国家药监局最新统计,今年1至6月共批准创新药43个,这一数字已接近2024年全年44个的批准总量。若将时间轴拉长观察,近10年滚动平均值达到每年46.5种新批准,创下历史新高。这种"半年抵一年"的审批效率,犹如医药研发赛道上的"换挡提速",彰显出监管审评体系的优化与产业创新活力的迸发。

罕见病用药:从边缘走向中心的突破

在43个获批创新药中,罕见病治疗药物占据重要地位。这一领域的发展轨迹堪称"阶梯式跃升":2022年仅批准3个,2023年猛增至45个,而2024年前五个月就已批准24个。截至2024年底的数据显示,全年罕见病用药共覆盖34种疾病,其中14种属于《第一批罕见病目录》,20种属于《第二批罕见病目录》。特别值得注意的是,生物制品与化学药品在此领域形成"双轮驱动"格局,分别占比48%(21种)和52%(23种)。这种均衡分布犹如为罕见病患者搭建起"立体化治疗网络",打破了以往治疗选择单一的局面。

肿瘤领域:持续领跑创新药赛道

作为传统优势领域,肿瘤药物在2024年CDER批准新药中数量最多,罕见病用药则以20%的占比成为"第二梯队"的领跑者。这种"一超一强"的格局,反映出我国医药创新既聚焦重大疾病攻坚,又兼顾特殊群体需求的战略平衡。从治疗机制来看,上半年获批的肿瘤创新药涵盖靶向治疗、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等前沿技术,形成对现有治疗体系的"补位式创新"。

审批机制:优先通道催化研发转化

政策杠杆的撬动作用在数据中清晰可见。2024年获批的44个罕见病药品中,有17种通过优先审评审批程序上市,占比达38.6%。这种"绿色通道"机制如同为急需药物安装"加速器",使得2023-2025年间罕见病用药年均增长率保持三位数。2025年3月,又有3款罕见病药物通过该机制获批上市或新增适应症,显示出政策红利的持续释放。

行业影响:满足未竟医疗需求的里程碑

从宏观视角看,创新药审批的"量质齐升"标志着我国医药产业进入新阶段。罕见病用药占比达20%的突破,相当于为每五位创新药受益者中就有一位是罕见病患者。这种结构性变化,正如在医疗公平的天平上增加了关键砝码。产业界将这种转变称为"从跟随创新到源头创新的跨越",其背后是审评标准国际化、临床价值导向等深层变革的推动。

站在2025年年中回望,43个创新药的集中获批不仅是数字的累积,更构建起覆盖重大疾病与特殊群体的治疗谱系。随着审批效率与创新质量的同步提升,我国正逐步实现从"医药大国"向"医药强国"的转型,为全球公共卫生贡献独特的"中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