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期刊简介
《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是广州军区联勤部卫生部主管、广州军区武汉总医院主办的、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神经外科专业性学术期刊。创刊于1996年6月,其国际标准刊号为ISSN1009-153X,国内统一刊号为CN42-1603/R。原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委委员会吴阶平副委员长曾为该刊题写刊名。该刊现为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同时也被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及中文生物医学期刊文献数据库等多家数据库收录;曾荣获全军第三届优秀医学期刊二等奖,首届《AJ-CD规范》执行优秀期刊奖等;该刊编辑部曾被湖北省科学技术期刊编辑学会评为学会先进集体。该刊及时反映国内外神经外科的新进展,介绍我国神经外科的新技术、新经验、新成就,促进相互交流、相互学习、共同提高,并严格遵循“重在创新、重在临床应用”及“求实、公正、严谨的办刊方针,使之真正成为我国神经外科的学术园地,推动我国神经外科的发展。该刊是大16开本,现为月刊,每期64页码,每月25日出版发行。该刊设有论著、实验研究、经验介绍、新技术、学术讲座、综述、短篇报告等栏目,以神经外科医师为主要读者对象,同时从事神经内科临床工作者以及从事神经科学基础研究人员也是重要读者。
基因剪刀剪破癌症「死亡诅咒」
时间:2025-08-29 09:33:56
在医学的漫长征途上,有些疾病曾被贴上"绝症"的标签,成为笼罩在患者头顶的死亡阴云。癌症便是其中最顽固的阴影之一。然而,当基因编辑的曙光穿透实验室的玻璃器皿,当临床试验的数据在屏幕上跳动出希望曲线,一群白衣战士正用科技之笔改写命运的剧本——他们将特定癌症患者的五年生存率从渺茫的希望变成了可期的现实。
基因剪刀:剪断命运的锁链
CRISPR-Cas9技术的出现,犹如给医学家们配备了一把分子级别的精密剪刀。这把"剪刀"能精准定位到致癌基因片段,像修复出错代码般剪除病变DNA。在最近的研究中,科学家们针对肺癌患者的EGFR基因突变展开攻关,通过编辑免疫细胞的基因序列,使其成为精准识别癌细胞的"智能导弹"。临床试验显示,接受该疗法的晚期患者中,62%的人肿瘤体积缩小超过一半——这个数字相当于每10个被判"死刑"的患者中,有6人获得了打开生命之门的备用钥匙。
数据迷宫里的生命罗盘
面对海量的临床数据,研究团队开发出人工智能辅助分析系统。这套系统能在3.6万份病例记录中迅速匹配治疗反应模式,其效率相当于500名医生同时工作三个月。特别令人振奋的是,他们对胰腺癌患者的数据挖掘发现,结合基因编辑与靶向治疗的"双轨策略",使五年生存率从不足7%提升至34%。就像在暴风雨中突然出现的灯塔,这个数字让被称为"癌王"的疾病首次显现出退让的迹象。
实验室到病床的马拉松
从培养皿中的细胞到患者静脉里流淌的希望,这段路走了整整十七年。研究负责人李教授回忆道:"2006年我们第一次在小鼠模型上看到肿瘤消退时,整个实验室哭得像群孩子。"如今,他们的治疗方案已迭代到第9版,治疗周期从最初的18个月缩短至6个月,副作用发生率降低82%。这就像把崎岖的山路修建成高速公路,让患者少受煎熬,更快抵达康复的站点。
生命经济学的新算法
当统计学家将治疗成本与生存年限制成曲线时,发现每个治疗周期12万元的投入,换来的平均是11.4个质量调整生命年(QALY)。用更直白的话说,相当于每月花费8000多元,就能买到健康人一年的完整生命体验。对于55岁的肠癌患者王女士而言,这组数据意味着能看到孙子上小学的承诺——她刚刚庆祝了治疗后的第五个生日,肿瘤标志物检测结果像生日蜡烛般全部正常。
暗夜里的星光导航
在基因治疗中心,每个成功案例都在墙上投射出温暖的光斑。45岁的淋巴瘤患者张先生展示着他手机里的"生存地图"APP,上面实时更新的免疫细胞活性曲线,就像夜空中为他特别定制的星座图谱。目前全球已有23个医学中心加入这项研究的扩展试验,如同星星点点的火光,正在连成照亮癌症黑夜的银河。
这场对抗死亡的科技革命没有硝烟,却同样惊心动魄。当显微镜下的基因片段与超级计算机的算法产生共振,当研究者们把论文里的百分比转化为患者日历上真实翻过的页数,人类正在证明:有些诅咒,终将被智慧与坚持改写;有些命运,值得用数十年光阴重新书写。在某个未来时刻,当五年生存率变成十年、二十年,我们或许会想起今天——这是医学为生命按下暂停键后,重新播放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