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简介
《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是广州军区联勤部卫生部主管、广州军区武汉总医院主办的、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神经外科专业性学术期刊。创刊于1996年6月,其国际标准刊号为ISSN1009-153X,国内统一刊号为CN42-1603/R。原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委委员会吴阶平副委员长曾为该刊题写刊名。该刊现为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同时也被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及中文生物医学期刊文献数据库等多家数据库收录;曾荣获全军第三届优秀医学期刊二等奖,首届《AJ-CD规范》执行优秀期刊奖等;该刊编辑部曾被湖北省科学技术期刊编辑学会评为学会先进集体。该刊及时反映国内外神经外科的新进展,介绍我国神经外科的新技术、新经验、新成就,促进相互交流、相互学习、共同提高,并严格遵循“重在创新、重在临床应用”及“求实、公正、严谨的办刊方针,使之真正成为我国神经外科的学术园地,推动我国神经外科的发展。该刊是大16开本,现为月刊,每期64页码,每月25日出版发行。该刊设有论著、实验研究、经验介绍、新技术、学术讲座、综述、短篇报告等栏目,以神经外科医师为主要读者对象,同时从事神经内科临床工作者以及从事神经科学基础研究人员也是重要读者。
点击详情 >主管单位: 广州军区联勤部卫生部
主办单位: 广州军区武汉总医院
出版部门: 《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编辑部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号: ISSN 1009-153X
国内统一连续出版号: CN 42-1603/R
邮发代号: 38-347
出版周期 月刊
创刊时间 1996
出版地区 湖北
出版地区 湖北
订购价格 264.00
杂志荣誉 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电子信箱: mlunwen@163.com或mlunwen@126.com
往期目录
-
2000
-
2001
-
2002
-
2003
-
2004
-
2005
-
2006
-
2007
-
2008
-
2009
-
2010
-
2011
-
2012
-
2013
-
2014
-
2015
-
2016
-
2017
-
2018
-
2019

- 杂志名称: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 主管单位:广州军区联勤部卫生部
- 主办单位:广州军区武汉总医院
- 国际刊号:1009-153X
- 国内刊号:42-1603/R
- 出版周期:月刊
-
全反式维甲酸增强替莫唑胺对U251细胞化疗效果的研究
目的观察全反式维甲酸(ATRA)对替莫唑胺(TMZ)治疗人脑胶质瘤是否有协同作用.方法用ATRA、TMZ或两药联合分别作用于人脑胶质瘤细胞株U251细胞,细胞划痕法检测各组的细胞迁移能力,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率,免疫荧光检测CD133细胞阳性率.结果ATRA、TMZ均能抑制U251细胞的迁移,联合用药时迁移抑制更明显.对照组、ATRA组、TMZ组及联合用药组U251细胞凋亡率分别为(6.24±0......
作者:吴长松;徐国政;张新元;吴越;王在贵;高宝成 刊期: 2013- 06
-
IL-13Rα2在脑胶质瘤中的表达及其临床诊断意义
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13受体α2(IL-13Rα2)在脑胶质瘤中的表达及其与肿瘤恶性程度的关系.方法免疫组化染色检测59例脑胶质瘤、3例脑膜瘤、3例癫痫病灶组织、5例正常脑组织及U251细胞中IL-13Rα2蛋白的表达,分析其与肿瘤恶性程度的关系.结果正常脑组织、脑膜瘤及癫痫病灶中均无IL-13Rα2的表达;而59例胶质瘤组织中33例IL-13Rα2表达阳性,阳性率55.9%;胶质瘤组织IL-13R......
作者:王莹;牛洪泉;雷霆;郭东生;肖群根;王旭 刊期: 2013- 06
-
垂体腺瘤治疗现状和进展
垂体腺瘤相当常见,根据美国流行病学调查,其发病率7.5~15/10万,约占颅内肿瘤的10%,在颅内肿瘤中仅低于脑胶质细胞瘤和脑膜瘤.不同垂体腺瘤由于其发病机制、生物学特点及对不同治疗方法反应不同,其治疗方案也有所不同.......
作者:陈其钻 刊期: 2013- 06
-
急性硬膜下血肿治愈后同部位再发慢性硬膜下血肿1例
急性硬膜下血肿(acutesubduralhematomaASDH)治愈后同部位再发慢性硬膜下血肿(chronicsubduralhematomaCSDH)病例少见.我院收治1例,现报告如下.1病例报告患者,男,18岁,武警某部战士.2011年5月12日在前倒训练中出现头痛头晕症状,并渐加重,急送海军401医院诊治.查体:神志清,头面部无外伤,双侧瞳孔等大等圆,对光反射存在,神经系统无定位体征.......
作者:王洪亮;谢永胜;马传青;王卫 刊期: 2013- 06
-
320排动态容积CTA与3D-DSA对颅内小型动脉瘤诊断价值的对比研究
目的对比评价320排动态容积CT四维血管造影(4D-CTA)和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3D-DSA)对颅内小动脉瘤(SAN)的诊断价值.方法2012年1月至2012年4月,临床怀疑颅内动脉瘤的患者185例均行4D-CTA和3D-DSA检查,应用三维工作站行图像后处理.结果结合3D-DSA所见,185例中的87例患者发现99个小动脉瘤,4D-CTA正确检出94个小动脉瘤,7例显示为假阴性,2例显示为假......
作者:刘昊;秦尚振;杨铭;潘力;程少容 刊期: 2013- 06
-
破裂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栓塞和开颅夹闭治疗分析
目的比较血管内栓塞和开颅夹闭两种方法治疗破裂颅内动脉瘤的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6月至2011年6月收治的266例(297个)颅内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血管内栓塞治疗180例(209个),开颅夹闭治疗86例(88个);根据GOS评价治疗效果.结果血管内栓塞组预后良好155例,中残12例,重残6例,植物生存2例,死亡5例.开颅夹闭手术组预后良好72例,中残6例,重残3例,植物生存1例,死亡......
作者:陆川;陈茂华;巴华君;陈献东;蔡建勇;林建虎;孙军 刊期: 2013- 06
-
51例前交通动脉动脉瘤的显微手术疗效分析
目的探讨前交通动脉动脉瘤的显微手术疗效.方法回顾分析我科2010年1月至2012年6月显微手术治疗的51例前交通动脉动脉瘤病人的临床资料.结果手术成功夹闭51例,术中破裂11例均得到有效控制.51例患者出院时按GOS评分,恢复良好38例,轻残9例,重残1例,植物状态2例,死亡1例.47例随访3~28个月无动脉瘤再破裂出血;按GOS评分,恢复良好41例,轻残2例,重残1例,死亡3例.结论显微手术夹闭......
作者:黄朝觉;黄玮;杨雷霆;秦坤明;廖声潮;余永佳;黄光翔 刊期: 2013- 06
-
椎-基底动脉支架植入术后颅内出血1例分析
目的报告1例颅内基底动脉支架植入术后并发颅内出血患者的治疗过程,探讨支架植入术后脑出血并发症的处理.方法行基底动脉支架植入,术后并发右侧额叶脑出血,后行手术血肿清除及去骨瓣减压术,术后行“中性”治疗(不止血、不抗凝及不抗血小板聚集).结果患者恢复良好,GCS15分,四肢肌张力正常,5个月后行颅骨修补术.随访至今,无脑卒中发生.结论支架植入术后发生脑出血并发症应积极抢救,“中性”治疗手段是可取的,但......
作者:孙军;巴华君;陆川;陈献东 刊期: 2013- 06
-
Y型支架技术治疗颅内动脉分叉部宽颈动脉瘤
目的评估Y型支架技术治疗颅内动脉分叉部宽颈动脉瘤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到2012年6月采用Y支架技术治疗的20例颅内动脉分叉部宽颈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20例患者共20个动脉瘤(破裂的9个,未破裂的11个),其中使用交叉Y型支架技术治疗16个,平均用平行Y型支架技术治疗4个.术后即刻造影示10个致密栓塞,8个瘤颈残留,2个瘤体残留.造影和临床随访平均时间分别为9个月和1......
作者:赵开军;杨鹏飞;黄清海;许奕;李强;赵文元;洪波;刘建民 刊期: 2013- 06
-
支架半释放技术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破裂的颅内微小动脉瘤
目的探讨支架半释放技术辅助弹簧圈栓塞破裂颅内微小宽颈动脉瘤的可行性、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2007年1月至2011年8月采用支架半释放技术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破裂颅内微小宽颈动脉瘤37例.结果所有患者均成功通过支架半释放技术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术后即刻造影结果显示,Raymond分级Ⅰ级26例,Ⅱ级8例,Ⅲ级3例.28例患者影像学随访3~24个月,平均10.4个月,未发现支架内再狭窄或复发.36例患者......
作者:黄清海;聂景浩;吕楠;邹超;许奕;洪波;赵文元;刘建民 刊期: 2013- 06
动态资讯
- 1 重型颅脑损伤继发性脑水肿液体疗法的应用再探讨
- 2 高血压脑出血大骨瓣开颅与微创钻孔对比研究
- 3 TEM8在人脑胶质瘤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 4 双额叶脑挫裂伤治疗体会
- 5 颅脑损伤术后对侧迟发性颅内血肿的再次手术治疗
- 6 关于“Hybrid operation”译名的商榷及我院开展“复合手术”的历史
- 7 蝶窦脓肿误诊为鞍区肿瘤1例
- 8 颞部损伤致枕叶脑梗塞15例
- 9 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前交通动脉宽颈动脉瘤29例
- 10 局部对流传送药物治疗脑胶质瘤
- 11 后交通动脉动脉瘤致动眼神经麻痹的预后分析
- 12 颈髓电刺激治疗持续性植物状态疗效观察
- 13 影响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预后的因素分析
- 14 神经外科病人低钠血症的临床特点和治疗
- 15 硬脑膜外血肿的CT特点与治疗方法选择
- 16 额骨Langerhans细胞性组织细胞增生症1例
- 17 椎-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的血管内治疗
- 18 高颈段哑铃状神经鞘瘤的处理(附3例报告)
- 19 2012年NCCN颅内原发淋巴瘤诊疗指南解读
- 20 第四脑室室管膜瘤的显微外科治疗